2007年10月10日 星期三
我的數位記憶
微軟開發出一套新的系統,可以將人們一生的所見所聞,全部記錄 下來,就像個人專屬的數位日記。
撰文╱貝爾(Gordon Bell)、格默爾(Jim Gemmell)
翻譯/鍾樹人
人類記憶力的難以理解,簡直令人發狂,我們一天到晚受限於記憶力欠佳,不是忘了朋友的電話,就是忘了生意合約的名稱,或是最喜歡的一本書的書名。為了對抗健忘,人們想出各種辦法,像是草草寫在便利貼上,或手機與PDA內的電話簿。即使如此,重要的訊息還是不斷從記憶裂縫間流失。不過,我們在微軟研究所的小組已經開始找尋方法,希望以數位方式把人一生中的各個面向全部記錄下來,就從我們自己(本文作者貝爾)的人生開始。在過去六年中,我們試著把貝爾與外界的互動全記錄下來,包括他見過的景像、聽到的聲音與瀏覽過的網頁,全都儲存在一個既安全又有搜尋功能的個人數位檔案庫裡。
其實數位記憶所能做的,不僅是協助我們回想過去的事件、對話與計畫,可攜式感測器甚至能讀到人類所無法感知的事物,好比血液含氧量或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,接著,電腦可掃描這些數據,進而得出其中的模式,例如讓孩童氣喘惡化的環境條件。感測器也能把人一生中約30億次的心跳全部記錄下來,再加上其他的生理指標,就能警告何時可能發生心臟病,這類訊息可協助醫生早日發現異狀,在疾病惡化前提出警告;你的醫生可取得詳細而連續的健康記錄,而你呢,再也不必絞盡腦汁回答「你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這種感覺?」這樣的問題。
我們的研究計畫名為「我的生命位元」(MyLifeBits),提供了若干必要的工具,用於建立終身數位檔案庫。我們發現,數位記憶能藉由影音,讓記憶重現在腦海,藉此提升個人的反思,這種方式十分類似網際網路對科學研究的輔助,凡是讀過的每一個字,不管是來自電子郵件、電子文件或網頁,只要敲敲鍵盤,就能再次搜尋出來。電腦能分析數位記憶,幫你管理時間,並提醒你沒有在高優先順序的事物上花費足夠的時間,這項系統還能定時記錄你所在的位置,把你一生的足跡製作成動態的地圖。但最重要的或許是,數位記憶讓每個人都能把自己一生的故事詳細傳述給下一代。直到現在,仍然只有富人與名人才有這種能力。
延伸戰時的記錄裝置
這種利用機器加強記憶的願景,最早是由美國政府戰時研究部門的主管布希(Vannevar Bush)提出的,當時,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,布希提出名為「滿覓思」(Memex, memory extender的縮寫)的裝置,這是一種微縮影片機器,可以把個人的所有藏書、記錄與通訊全部儲存起來。Memex的外型像張書桌,配有鍵盤、麥克風和數個顯示面板,使用者可坐在書桌前,用相機把照片與文章拍攝成微縮影片,或在觸控式螢幕上書寫,製作新的文件。Memex的使用者還能把相機戴在額頭上,即使離開書桌,也能捕捉畫面。布希還提出一個極具遠見的想法,他認為應該把Memex設計為像人類心智般具有聯想能力,他生動地描述:「它掌握到其中一個事項,就立刻發揮聯想,捕捉到下一個事項,就好像腦細胞之間錯綜複雜的軌跡網絡一樣。」
接下來的半個世紀,勇敢的資訊科學先鋒延伸了布希的若干理念,包括納爾遜(Ted Nelson)、英格巴特(Douglas Engelbart);全球資訊網的發明人也借用「軌跡網絡」的概念,建立出連結各網站的系統,不過從技術面來講,Memex仍遙不可及。但近年來,儲存、感測與處理器的技術進步神速,已經為新的數位記錄與擷取系統鋪了康莊大道,布希的願景,或許終有被超越的一天。
數位儲存空間的容量不斷成長:目前,一顆600美元的硬碟可容納的資料量已經高達一兆位元組(1TB),足以儲存你未來60年裡讀的每個字(包括電子郵件、網頁、文章和書本)、買的每一首樂曲,以及每天八小時的語音和10張照片。如果目前的趨勢不變,不到10年,你就可以把上述所有資料全部放進手機的快閃記憶體裡,還能無線連結到個人電腦(PC)裡僅價值100美元、容量卻高達4TB的硬碟。20年之內,600美元將可買到250TB的儲存空間,足以存入幾萬小時的影片,以及幾千萬張照片,這麼大的容量,應該能滿足任何人超過100年的記錄需求。
同時,業者也在生產價格平實的新一代感測器,使得感測器很快就可能無所不在,其中一些款式可大量記錄使用者的健康及生理資料,也有一些能測量周遭環境的溫度、濕度、氣壓及光量,甚至能偵測到附近的溫暖人體;有些是可穿戴在身上的監測裝置,有些的設計則是為了放置在室內,或與其他設備結合在一起,如冰箱。(冰箱的感測器可測量冰箱開關的次數,進而追蹤你吃零食的習慣。)另外,麥克風和相機現在也已經相當便宜,差不多到處都可安裝了,尤其是手機,內建相機已經是常態,緊接著就是錄音功能了。
最後,運算能力在過去10年來大幅躍進,處理器已能有效取得、分析大量資料,並加以視覺化;普通筆記型電腦能執行的資料庫,幾乎是1980年代大型銀行的100倍,而且功能更強;即使是一般價格的手機也能上網、播放影片,甚至能辨識語音。
隨著數位記錄硬體的精進,越來越多人開始以數位方式記錄自己的生活點滴。便宜又高品質的數位相機(包括內建在手機裡的機型)帶動了攝影的熱潮;結合照片的部落格,變得比個人網站更為普遍。年輕人更是部落格與隨身數位產品的愛用者。單是這些極為基本的工具,就引發了數位記事的風潮,這項事實證明人類心中有著極強烈的記錄慾望,一旦數位記錄過程變得越來越簡單易懂,這股興致當然也會越來越高。
一個男人的記憶
我們研究團隊對數位記憶的體驗,是從1998年開始,貝爾在那時決定停止使用紙張,著手開始處理堆積如山的文件、書本、卡片、信件、便條紙、海報、照片等,為了把這成堆的記憶全都轉換成數位記錄,貝爾開始沉迷於掃描每一件事物,包括在私人生活與漫長的資訊產業生涯中的所有文件及人工製品(他甚至掃描了馬克杯與T恤上的商標)。他也開始把家居錄影、演講錄影帶和錄音帶全部數位化,現在,貝爾已經不再使用紙張了,但代價高昂,因為他雇了一名私人助理,耗時數年才完成這項工作。(近期物件的歸檔就不必這麼耗費周章,因為現在大多數的文件與影像都以數位格式製成,可直接留存。)
然而,在掃描所有的資訊之後,貝爾卻無法透過手邊的軟體真正使用這些數位資料,這讓他備感挫折,因此催生了「我的生命位元」計畫。2001年當我們展開這項計畫時,桌上型電腦的搜尋工具還相當笨拙,於是我們開始設計資料庫,希望不僅能在電腦裡進行全文搜尋(這項功能現在已經相當普遍),還能運用稱為「後設資料」(metadata)的屬性(例如照片的日期、地點和主題,或是資料庫裡附加在檔案上的文字或口頭意見),快速存取數位記憶。後設資料常常是回憶的關鍵所在,例如,當使用者想尋找某封電子郵件時,可能會記得郵件是在某年中的哪個時期寄出的。後設資料大多能自動取得,若資料庫能把後設資料與數位記憶串連在一起,那麼不管檔案庫再大,使用者都可以有效率地爬梳資料。
「我的生命位元」還提出了一套新工具,供貝爾捕捉他自己與其他人或機器之間的互動。這套系統能記錄他的電話,以及收音機與電視播放的節目。當貝爾使用電腦時,「我的生命位元」會自動儲存他瀏覽過的每個網頁,以及所有他發送與接收的即時傳訊內容,還會記錄他打開的檔案、播放的音樂與執行的搜尋。這個系統甚至能監測螢幕上目前正在與使用者互動的是哪個視窗,以及滑鼠與鍵盤的活動情形,而且不論何時何地,「我的生命位元」都會持續以無線方式,從貝爾身上的可攜式全球定位系統,把測得的所在位置上傳到他的檔案庫,有了這種地理追蹤功能,軟體只要根據貝爾拍攝照片的時間,就可以自動為照片標註拍攝地點。
【意猶未盡嗎?欲閱讀完整全文,請參閱科學人2007年4月號〈我的數位記憶〉】
撰文╱貝爾(Gordon Bell)、格默爾(Jim Gemmell)
翻譯/鍾樹人
人類記憶力的難以理解,簡直令人發狂,我們一天到晚受限於記憶力欠佳,不是忘了朋友的電話,就是忘了生意合約的名稱,或是最喜歡的一本書的書名。為了對抗健忘,人們想出各種辦法,像是草草寫在便利貼上,或手機與PDA內的電話簿。即使如此,重要的訊息還是不斷從記憶裂縫間流失。不過,我們在微軟研究所的小組已經開始找尋方法,希望以數位方式把人一生中的各個面向全部記錄下來,就從我們自己(本文作者貝爾)的人生開始。在過去六年中,我們試著把貝爾與外界的互動全記錄下來,包括他見過的景像、聽到的聲音與瀏覽過的網頁,全都儲存在一個既安全又有搜尋功能的個人數位檔案庫裡。
其實數位記憶所能做的,不僅是協助我們回想過去的事件、對話與計畫,可攜式感測器甚至能讀到人類所無法感知的事物,好比血液含氧量或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,接著,電腦可掃描這些數據,進而得出其中的模式,例如讓孩童氣喘惡化的環境條件。感測器也能把人一生中約30億次的心跳全部記錄下來,再加上其他的生理指標,就能警告何時可能發生心臟病,這類訊息可協助醫生早日發現異狀,在疾病惡化前提出警告;你的醫生可取得詳細而連續的健康記錄,而你呢,再也不必絞盡腦汁回答「你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這種感覺?」這樣的問題。
我們的研究計畫名為「我的生命位元」(MyLifeBits),提供了若干必要的工具,用於建立終身數位檔案庫。我們發現,數位記憶能藉由影音,讓記憶重現在腦海,藉此提升個人的反思,這種方式十分類似網際網路對科學研究的輔助,凡是讀過的每一個字,不管是來自電子郵件、電子文件或網頁,只要敲敲鍵盤,就能再次搜尋出來。電腦能分析數位記憶,幫你管理時間,並提醒你沒有在高優先順序的事物上花費足夠的時間,這項系統還能定時記錄你所在的位置,把你一生的足跡製作成動態的地圖。但最重要的或許是,數位記憶讓每個人都能把自己一生的故事詳細傳述給下一代。直到現在,仍然只有富人與名人才有這種能力。
延伸戰時的記錄裝置
這種利用機器加強記憶的願景,最早是由美國政府戰時研究部門的主管布希(Vannevar Bush)提出的,當時,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,布希提出名為「滿覓思」(Memex, memory extender的縮寫)的裝置,這是一種微縮影片機器,可以把個人的所有藏書、記錄與通訊全部儲存起來。Memex的外型像張書桌,配有鍵盤、麥克風和數個顯示面板,使用者可坐在書桌前,用相機把照片與文章拍攝成微縮影片,或在觸控式螢幕上書寫,製作新的文件。Memex的使用者還能把相機戴在額頭上,即使離開書桌,也能捕捉畫面。布希還提出一個極具遠見的想法,他認為應該把Memex設計為像人類心智般具有聯想能力,他生動地描述:「它掌握到其中一個事項,就立刻發揮聯想,捕捉到下一個事項,就好像腦細胞之間錯綜複雜的軌跡網絡一樣。」
接下來的半個世紀,勇敢的資訊科學先鋒延伸了布希的若干理念,包括納爾遜(Ted Nelson)、英格巴特(Douglas Engelbart);全球資訊網的發明人也借用「軌跡網絡」的概念,建立出連結各網站的系統,不過從技術面來講,Memex仍遙不可及。但近年來,儲存、感測與處理器的技術進步神速,已經為新的數位記錄與擷取系統鋪了康莊大道,布希的願景,或許終有被超越的一天。
數位儲存空間的容量不斷成長:目前,一顆600美元的硬碟可容納的資料量已經高達一兆位元組(1TB),足以儲存你未來60年裡讀的每個字(包括電子郵件、網頁、文章和書本)、買的每一首樂曲,以及每天八小時的語音和10張照片。如果目前的趨勢不變,不到10年,你就可以把上述所有資料全部放進手機的快閃記憶體裡,還能無線連結到個人電腦(PC)裡僅價值100美元、容量卻高達4TB的硬碟。20年之內,600美元將可買到250TB的儲存空間,足以存入幾萬小時的影片,以及幾千萬張照片,這麼大的容量,應該能滿足任何人超過100年的記錄需求。
同時,業者也在生產價格平實的新一代感測器,使得感測器很快就可能無所不在,其中一些款式可大量記錄使用者的健康及生理資料,也有一些能測量周遭環境的溫度、濕度、氣壓及光量,甚至能偵測到附近的溫暖人體;有些是可穿戴在身上的監測裝置,有些的設計則是為了放置在室內,或與其他設備結合在一起,如冰箱。(冰箱的感測器可測量冰箱開關的次數,進而追蹤你吃零食的習慣。)另外,麥克風和相機現在也已經相當便宜,差不多到處都可安裝了,尤其是手機,內建相機已經是常態,緊接著就是錄音功能了。
最後,運算能力在過去10年來大幅躍進,處理器已能有效取得、分析大量資料,並加以視覺化;普通筆記型電腦能執行的資料庫,幾乎是1980年代大型銀行的100倍,而且功能更強;即使是一般價格的手機也能上網、播放影片,甚至能辨識語音。
隨著數位記錄硬體的精進,越來越多人開始以數位方式記錄自己的生活點滴。便宜又高品質的數位相機(包括內建在手機裡的機型)帶動了攝影的熱潮;結合照片的部落格,變得比個人網站更為普遍。年輕人更是部落格與隨身數位產品的愛用者。單是這些極為基本的工具,就引發了數位記事的風潮,這項事實證明人類心中有著極強烈的記錄慾望,一旦數位記錄過程變得越來越簡單易懂,這股興致當然也會越來越高。
一個男人的記憶
我們研究團隊對數位記憶的體驗,是從1998年開始,貝爾在那時決定停止使用紙張,著手開始處理堆積如山的文件、書本、卡片、信件、便條紙、海報、照片等,為了把這成堆的記憶全都轉換成數位記錄,貝爾開始沉迷於掃描每一件事物,包括在私人生活與漫長的資訊產業生涯中的所有文件及人工製品(他甚至掃描了馬克杯與T恤上的商標)。他也開始把家居錄影、演講錄影帶和錄音帶全部數位化,現在,貝爾已經不再使用紙張了,但代價高昂,因為他雇了一名私人助理,耗時數年才完成這項工作。(近期物件的歸檔就不必這麼耗費周章,因為現在大多數的文件與影像都以數位格式製成,可直接留存。)
然而,在掃描所有的資訊之後,貝爾卻無法透過手邊的軟體真正使用這些數位資料,這讓他備感挫折,因此催生了「我的生命位元」計畫。2001年當我們展開這項計畫時,桌上型電腦的搜尋工具還相當笨拙,於是我們開始設計資料庫,希望不僅能在電腦裡進行全文搜尋(這項功能現在已經相當普遍),還能運用稱為「後設資料」(metadata)的屬性(例如照片的日期、地點和主題,或是資料庫裡附加在檔案上的文字或口頭意見),快速存取數位記憶。後設資料常常是回憶的關鍵所在,例如,當使用者想尋找某封電子郵件時,可能會記得郵件是在某年中的哪個時期寄出的。後設資料大多能自動取得,若資料庫能把後設資料與數位記憶串連在一起,那麼不管檔案庫再大,使用者都可以有效率地爬梳資料。
「我的生命位元」還提出了一套新工具,供貝爾捕捉他自己與其他人或機器之間的互動。這套系統能記錄他的電話,以及收音機與電視播放的節目。當貝爾使用電腦時,「我的生命位元」會自動儲存他瀏覽過的每個網頁,以及所有他發送與接收的即時傳訊內容,還會記錄他打開的檔案、播放的音樂與執行的搜尋。這個系統甚至能監測螢幕上目前正在與使用者互動的是哪個視窗,以及滑鼠與鍵盤的活動情形,而且不論何時何地,「我的生命位元」都會持續以無線方式,從貝爾身上的可攜式全球定位系統,把測得的所在位置上傳到他的檔案庫,有了這種地理追蹤功能,軟體只要根據貝爾拍攝照片的時間,就可以自動為照片標註拍攝地點。
【意猶未盡嗎?欲閱讀完整全文,請參閱科學人2007年4月號〈我的數位記憶〉】
標籤: 科學奇事
訂閱 文章 [Atom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