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10月6日 星期六
我用發明改變世界一史蒂夫‧沃茲尼克
撰文╱李名揚
蘋果電腦公司有兩位創辦人,但所有人認識的,都是西裝筆挺、光鮮體面的賈伯斯;大多數都不知道,打扮向嬉皮、留著絡腮鬍的沃茲尼克,才是蘋果電腦真正的發明人。這位改變世界的幕後英雄,到底是個怎樣的人物?
沃茲尼克小檔案

■1950年出生
■1970年做出第一部「奶油蘇打電腦」
■1975年發明蘋果一號電腦
■1976年和賈伯斯共同創立蘋果電腦公司
■1985年離開蘋果,創立CL9公司
■1990年開始教小學生電腦
追求權力是人的天性,大部份的人,都希望在公司裡升職當主管,或乾脆自己開公司當老闆,沃茲尼克(Steve Wozniak)卻只希望「一輩子當工程師」,甚至在發明蘋果電腦後,還寧可為了「不想當主管」,放棄創立蘋果電腦公司;他說他「絕對不要變成掌權的人」,因為他從小的夢想,就是做一名「改變全世界的工程師」。
沃茲尼克是智商超過200的天才,他的父親曾是美國洛克希德公司(Lockheed)的工程師,據他猜測,父親曾參與過美國的太空火箭和飛彈計畫,但這只是猜測,因為他父親基於職業道德,從來不告訴家人自己在做什麼。沃茲尼克還不滿四歲時,就在父親引導下,開始接觸電子零件和基本的電學知識,但父親從來沒有「叫」他去做什麼,只是「教」他很多知識,使他在小學時,就已經知道很多「大部份成年人都不知道的秘密」,他的數學和科學,也一直超越同齡小孩很多。
除數學和科學外,沃茲尼克的另一大興趣是惡作劇。高三那一年,他做了一個電子節拍器,在上面寫上「炸藥」,放進同學的儲物櫃,結果警方出動拆彈小組,同學則根據「炸藥」的零件,認出禍首;校方和警方決定把他送到少年拘留所關一夜,結果他充份利用這一夜,教其他人怎樣把天花板上電風扇的電線拉下來,接到牢房柵欄上,害開門的人觸電。這一年他跑去修電子學,老師怕他「已經學會所有東西,留在班上會對其他同學惡作劇」,就叫他每週五去一家電子公司工作,他在這家公司第一次接觸電腦,「從此沒有回頭路」。
初試啼聲
在電腦剛發明的年代,電腦不但是超大型足可佔滿一整間房間的機器,而且也只有專家才會使用,因為控制板上有一大堆燈泡和開關,簡直像飛機駕駛艙中的面板一樣複雜;到了沃茲尼克讀高中的時候,電腦逐漸從一個房間大小,縮小為一台冰箱大小(稱為迷你電腦)。沃茲尼克在這家電子公司看到一本叫做《小電腦手冊》的操作手冊,從此迷上設計迷你電腦,他想盡辦法拿到每一部迷你電腦的操作手冊,讀通以後自己設計用更少晶片就可發揮同樣功能的電腦,最後他可以用電腦公司一半的晶片,做出相同功能的電腦;但是他沒錢買零件,所以這一切都只是紙上談兵。
高中畢業後沃茲尼克進入科羅拉多大學就讀,修課時寫了七個程式,都是叫電腦計算一些超長數列,如2的1、2、3到很多次方,然後用印表機印出來,因為數字太大,房中報表紙堆積如山。結果他被教授找去問話,原來他花掉全班整年度電腦課預算的五倍;所以他大二只好轉學到離家較近的迪安札學院(De Anza Community College),這一年他又在紙上設計了許多電腦,然後休學,幫人寫程式來賺以後的學費。休學工作這一年,他終於設法弄到20顆晶片(遠少於當時一般電腦需要的幾百顆),並和一位朋友費南德茲(Bill Fernandez)一起把電腦組裝起來,是他生平打造的第一部電腦。由於他們經常邊喝奶油蘇打邊動手,所以他稱之為「奶油蘇打電腦」,五年後,其他公司才做出同樣水準的電腦。
命中註定
在奶油蘇打電腦完成後沒多久,沃茲尼克認識了和自己同一所高中但比自己小四屆的賈伯斯(Steve Jobs)。1971年,沃茲尼克進入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讀大三,入學前一天,他看到一篇介紹「藍盒子」的文章,可用特定頻率聲音撥打免費電話;於是他和即將升高三的賈伯斯在一天之內找資料、買零件,做出一台藍盒子,後來又升級為數位藍盒子。沃茲尼克的父親從小就教他要誠實,所以他特別強調,自己做藍盒子不是要偷電話公司的錢,他打給認識的人都是用付費電話;但他喜歡測試用藍盒子最遠可連到哪裡,他會假裝接線生,撥給其他城市的接線生,再轉到國外,有次甚至假裝美國國務卿季辛吉(Henry A. Kissinger),打電話到梵蒂岡給教宗,不過梵蒂岡找到真的季辛吉求證,沒有上當。
但藍盒子也間接造成沃茲尼克再度休學,因為有次他和賈伯斯在公用電話使用藍盒子,被接線生發現破綻,接著警察就到了,他們以為會被關進監獄,幸好警察相信他們「那只是某種電子儀器」的說詞,放他們走;但經歷這場驚嚇後,沃茲尼克半夜開車回家時,竟然睡著,出了車禍,人雖沒事,車卻報銷。沃茲尼克說,他喜歡在週末時,載一大群朋友到處冒險,沒車就沒辦法這樣,所以他再度休學,除準備大四學費外,也想再買輛車。半年後他進入惠普公司工作。
1975年3月,沃茲尼克參加由一群電腦技術迷組成的「自製電腦俱樂部」聚會,他形容那次聚會是「改變人類生活的革命」,因為那次聚會,啟發他開始設計蘋果一號電腦。在那次聚會中,大家都在討論MITS公司開發出的阿爾泰電腦(Altair)及各種微處理器(microprocessor);沃茲尼克當時在惠普的工作是開發影像設備,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微處理器。幸好他在會中拿到一份微處理器的技術規格,回家一看,竟然就是他在高中和大學時,反覆在紙上為迷你電腦設計的指令;也就是說,這顆微處理器和他以前設計的電腦幾乎一模一樣,只是所有功能都集中在一顆晶片上面,他說這是他「有生以來最激動的發現」。
接著他又發現,讓所有聚會者興奮莫名的阿爾泰電腦,幾乎和他五年前設計的奶油蘇打電腦一樣,只是阿爾泰的中央處理器(CPU)做在一顆微處理器晶片上,而奶油蘇打電腦是分散在幾顆晶片上;他說這種感覺就像「我整個人生都指向電腦」,在紙上設計過迷你電腦和實際開發過影像設備後,他確信自己可以做出一部完整的電腦。當晚沃茲尼克花了幾小時,就在紙上設計出後來的蘋果一號電腦,他用了遠少於阿爾泰電腦的晶片數目,並用打字鍵盤輸入和電視螢幕顯示,取代複雜的控制板。幾個月後蘋果一號真正組裝起來,在阿爾泰要花半小時上傳的程式,現在用鍵盤寫入不到一分鐘;在阿爾泰要花半小時解讀燈泡,現在用螢幕顯示不到一秒鐘。沃茲尼克很興奮地表示,1975年6月29日,是歷史上第一次有人在鍵盤上打字,然後看著那些字在面前的螢幕上顯示出來..... 【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07年9月號】
標籤: 世界大人物
訂閱 文章 [Atom]